民族音乐的传承

编辑:leeow | 更新时间:2008-3-21 9:07:49 | 栏目:少儿教育

     前不久在参加一次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讨交流活动时,出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没有幼儿园和教师申报有关民族音||乐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当涉及到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和本土音||乐教育的传承话题讨论时,在座的园长和教师都是一脸的茫然。由此引起了笔者的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何在?通过初步的调查和查阅资料,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图片ID46792326,民族音乐

 1、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兴趣。
    从现在社会整体来看,对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其原因是:第一,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后继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教育力度不够,不注意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使年轻人缺乏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以至影响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例如,我们现在主办的教师音||乐培训班,内容基本上是学习奥尔夫、柯达伊、铃木等西方的音||乐教学法,很少或几乎没有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培训学习。所以,教师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比研究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感兴趣。第二,由于流行音||乐的传播渠道比较畅通,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流行音||乐的宣传比较多,相对而言,对民族音||乐的宣传不够,使年轻人接触到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的机率较高,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影响到年青人审美心理的变化。不少年青人觉得民族音||乐不如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好听,民族音||乐有点土,对民族音||乐没有或缺少鉴赏兴趣。

    2、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底蕴。
    由于生活方式与生活风俗的改变和各种外来音||乐的侵入,民族音||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传承的空间变得狭小,除了在一些专业团体的演出和社区活动、学校文艺汇演时能看到和听到一点民族音||乐的声音,在其它的生活环境中,很少能听到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特别是在校园里,孩子们唱的都是流行歌曲,包括幼儿园里的孩子满嘴唱的都是“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以往校园里孩子们跳橡皮筋时唱的童谣、民间小曲早已无影无踪了。象地方戏剧、地方民歌、民间小调更难从孩子们的口里听到。所以我听到一位老师感慨:教孩子唱流行歌曲容易,教民族音||乐太难!原因:缺乏大环境的支撑和底蕴。

    3、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大多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学前专业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习,没有进行过民族音||乐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因专业的局限决定教师对民族音||乐了解甚微,缺少参与研究的基础和研究民族音||乐专业理论的支撑。对音||乐专业毕业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学习时,接触民族的音||乐教育内容也不多,对广东本土音||乐更不甚了解,也不敢冒然涉足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的探讨和研究。

    4、缺乏教学资源的支撑。
    除了因能力、兴趣、环境是影响开展民族音||乐研究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民族音||乐的教材很难找,适合幼儿的教材就更难找。中国的民族音||乐虽然有很多精品,但真正制作成音像制品的却相对少,制作成青少年和幼儿作品的就更少。据调查资料显示:除了香港的雨果公司和台湾的风潮公司做以传统音||乐这方面的音像资料外,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以出版中国传统音||乐为主的音像公司。同时,我们也没有看到一本相对集中介绍和适合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或民间音||乐教学的教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幼儿园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使用的民族音||乐教材基本是成人的。由于资源的缺少、断层,成为教师更不敢涉足开展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教育研究的因素。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经千年昌桑而不灭的文化,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丰厚的民间音||乐是非常丰富的,它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面对以上问题,笔者的思考是:

    一、要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和研究。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据调查显示,如今高师音||乐师生对民族音||乐传承问题有三种不同看法,一是优胜劣汰论:认为民族音||乐落后,无继承发展和存在的价值,淘汰是必然的;二是改造论:认为音||乐无国界,无需分中西,民族音||乐的发展必须用先进的西乐加以改造,以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三是双基论:认为中西两大音||乐理论基础应该独立,要实现双基必须加强民族音||乐传承力度。目前持前两种观念者居多,持第三中观念的人却寥寥无几,可见民族音||乐的发展前景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樊祖荫先生呼吁:“中国的民歌文化财富流失严重,抢救民歌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学校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音||乐传承的一个重要渠道。从亚洲来看,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保护得比较好。韩国在高等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传统音||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印度在高等教育中,音||乐教育几乎全部是印度音||乐;日本的音||乐是多元化共存,西方音||乐文化和现代音||乐文化在日本社会共存的同时,政府出相当大的财力来保护日本的传统音||乐文化,如能乐、帮乐等等。要保护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我们必须从学校教育入手,大力加强各级学校中的民族音||乐教育,使它成为传承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还必须重视后继教育和民族音||乐的研究工作,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和各种层次的研究,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和理论研究,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和民族音||乐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例如举办民族音||乐基础知识的培训学习,民间音||乐的采风学习,开展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研讨活动等。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件打基础的具有根基意义的工作,作为参与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师,对根基的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广东省幼儿园教育指南》(试行)关于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指导要点中指出:“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要充分利用广东各地的艺术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文化,拓展艺术视野。”从幼儿教育开始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和研究,是一件及具意义的探究性工作。没有能力可以培养能力,没有兴趣可以培养兴趣,没有基础可以奠定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的生活和教育,从朗诵童谣、学习民歌小曲、表演地方戏剧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比较喜爱的、经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介绍等活动,让幼儿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培养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情趣。只要我们长久地坚持下去,兴趣和能力的就会得到提升,发展民族音||乐就有希望。

    二、要加强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力度。

    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与文化,只有生活与文化的交融才会有真正音||乐的交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方式的改变,许多民间的原生音||乐逐步消失和淡化。比如,过去长江上到处都能听到高昂悠扬的船夫号子,现在由于用机器代替了人工,根本就听不到船夫号子了;以前田间、地头经常流传的山歌、民歌,只有在偏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能依稀听到;以前在校园能听到的一些儿歌童谣,现在也基本消失了。现在有多少人能唱地方戏剧?有多少人能出口唱山歌?因此,通过各种媒体和各种形式对民族民间音||乐加强宣传、推广和普及是迫在眉睫。故此,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率先推出了音||乐频道,开播的CCTV-音||乐频道以播出中外古典音||乐和世界各民族音||乐为主要内容,同时大力推广中国民族音||乐。全天播出的音||乐节目中,中国音||乐节目占70%,外国音||乐节目占30%,为中国民间的、民族的音||乐提供一个展示和宣传的平台。

    我们民族的音||乐是极其丰富的,它有赖以自豪的音色特质、混响特质、语言特质和结构特质,要使国人普遍了解民间音||乐丰厚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除了通过媒体的宣传和导向外,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的大环境的支撑。我们可以通过由上而下的、由普及到提高的、由专业到非专业的、由学校到社会团体的开展民族音||乐的推广普及活动,通过普及达到提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中小学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通过媒体和文体活动传播民族音||乐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社区和学校可以开展,幼儿园同样也可以开展。例如校园的广播、文艺汇演等活动,目的是让接受民族音||乐熏陶的人数更多,参与的面更广,教育更深入。时间长了,机会多了,孩子们、老师们的兴趣、能力就培养起来了。前不久由深圳市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社会团体联合举办的“深圳首届校园民族艺术巡礼活动”,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有10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了民族舞蹈、民歌演唱、民族器乐、中国

  展开剩余你还没有读完哦 ^.^
少儿教育
儿童教育
爱靓网
爱靓导购
儿童教育·热点话题
少儿音乐培训 少儿声乐培训 声乐 舞蹈 幼儿舞蹈 幼儿舞蹈培训 少儿舞蹈 少儿舞蹈学习 儿童电影 儿童动画 教育 学钢琴年龄 儿童学钢琴 儿童芭蕾 儿童教育 儿童英语歌曲 英文歌曲 英语 幼儿英语歌曲 幼儿英语 

© 2007-2021 www.2liang.cn(爱靓网)

爱靓网 ( 粤ICP备2021019245号-1 )